【深度】创新药企争夺下半场,谁将重塑中国医药格局-(医药板块创新药)
(报告出品方/作者:安信国际,赵宁达,徐子悦)
1. 先声药业:研发投入不断提升,创新管线落地逐步兑现
1.1. 公司简介:先声药业为专注药品研发、生产和商业化一体的综合制药公司
江苏先声于 1995 年成立,任晋生先生作为创始人及控股股东之一加入先声,担任总经理, 监督其日常营运,后通过若干里程碑式的收购项目不断迅速成长。先声药业是一家以创新研 发驱动的制药公司,重点聚焦肿瘤、神经系统及自身免疫三大领域,同时也在布局未来有重 大临床需求的疾病领域。公司以自主研发及合作研发双轮驱动,与多家创新企业、科研院所 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致力于让患者早日用上更有效药物。凭借公司优异的研发与商业化能 力以及覆盖全国的销售及经销网络,主要产品在中国保持领先的市场份额。公司目前拥有遍 布四省的五个药品生产基地,均通过了中国 GMP 认证,共计 21 条生产线以及五个原料药生 产车间,为药物的生产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聚焦差异化创新,肿瘤、中枢神经及自身免疫性药品管线布局不断丰富。 (1)肿瘤领域开发策略为“差异化的靶点及适应症布局,为更多患者提供更高效的药物”, 包括:全球首个皮下 PD-L1 单抗恩维达(恩沃利单抗注射液),已于 21 年 11 附条件获批 上市用于不可切除或转移性微卫星高度不稳定(MSI-H)或错配修复基因缺陷型(dMMR) 的成人晚期实体瘤患者的治疗;恩度(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用于治疗初治或复治Ⅲ/ Ⅳ期 NSCLC,并将扩大联合用药范围至新适应症(恶性胸腹腔积液),有潜在增长动力; 引进自 G1 Therapeutics 公司的 CDK4/6 抑制剂注射用曲拉西利(Trilaciclib),目前在中国 开了 3 个 III 期临床,于 21 年 11 月已纳入优先审批,有望于 2022 年获批;与 Apexigen 公 司共同研发的新一代重组人源化抗 VEGF 单抗赛伐珠单抗,2021 年 2 月已获批 IND。
(2)中枢神经领域开发策略为“强化脑卒中核心优势地位,全面进入神经退行性疾病领域”, 包括:创新产品先必新(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用浓溶液),为 2015 年全球唯一获批的脑卒 中创新药,21 年 3 月进入医保之后放量迅速,先必新舌下片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III 期临 床研究预计 22 年 H1 完成中期分析并实现全部受试者招募及数据锁库;与德国 Vivoryon Therapeutics 达成合作的口服小分子谷氨酰肽环转移酶( QPCT)抑制剂 SIM-408 (Varoglutamstat)已于 2021 年 12 月获得 FDA 快速通道(Fast Track)、2022 年 2 月获 得 CDE 的 IND 批准。
(3)自身免疫领域开发策略为“更有效”和“差异化”,包括:2011 年中国获批上市的艾 得辛(艾拉莫德片),其为自主研发的全球首个治疗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RA)的小分子药 物,目前正在拓展其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新适应症,22 年计划完成 II 期临床并开启 III 期临床;银屑病外用靶向药 SIM0335(IL-17A 外用小分子),22 年 3 月启动 IIa 期临床。
(4)拥有多元化产品组合,包括与中科院上海药物所等联合开发的 3CL 蛋白酶体抑制剂 SIM0417,以及改良型新药及首仿药产品。
1.2. 管理团队:创始人管理经验丰富,新晋高管行业履历优秀
先声药业创始人具有丰富的行业背景,企业管理及财务经验充足。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任晋 生先生拥有超过 30 年的行业经验,拥有丰富的管理经验,于 1995 年 3 月江苏先声创立之时 担任总经理,后担任董事长及首席执行官,同时出任过集团多家附属公司董事长。首席财务 官万玉山先生在集团拥有 20 年的经验,于 2000 年 5 月加入集团后历任财务总监、财务部总 经理、副总裁及首席财务官等多个职务,2019 年 11 月 19 日,正式担任集团执行董事及首 席财务官。
先声药业不断加强研发高管团队。2022 年集团新加入两位研发高管成员,分别是集团高级 副总裁 Danny Chen 博士和集团肿瘤领域首席医学官(CMO)Bijoyesh Mookerjee 博士。 Danny Chen 博士于 2022 年 3 月 28 日加入,在临床转化、临床研发和注册申报、内/外许 可评估和促进合作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此前曾担任 SciNeuro 高级副总裁,曾多年任职于辉瑞(美国)神经科学研发部并担任部门负责人。Bijoyesh Mookerjee 博士于 2022 年 2 月 7 日加入,在学术界和生物制药行业拥有超过 30 年的肿瘤领域的临床医学经验,此前曾在葛 兰素史克、因塞特医疗、阿斯利康、托马斯杰斐逊大学西德尼·金梅尔癌症中心、马里兰大 学格霖邦癌症中心和约翰斯霍普金斯肿瘤中心等国际领先医药企业与医疗科研机构担任管 理及科学岗位。
先声药业持续聘请优秀的业务人才。2022 年集团也新任命两位业务高管,分别是集团高级 副总裁朱彤先生和首席投资官周高波先生。朱彤先生于 2022 年 4 月 11 日加入,在创新业务 模式、前瞻性市场策略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此前担任过阿斯利康中国副总裁,并曾任职于 罗氏、赛诺菲等知名跨国企业。周高波先生于 2022 年 1 月 17 日加入,拥有十五年的丰富医 疗行业管理咨询经验,主要负责公司创新药投资和合作业务的拓展、新投资平台建设以及战 略规划与实践。此前曾在麦肯锡公司担任全球董事合伙人和大中华区医疗咨询联席负责人。(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1.3. 财务分析:创新药先必新带动收入快速增长,研发投入不断提升
营收及净利润显著增长,净利率提升明显。先声药业 2021 年营业收入达 50.00 亿元(+10.9%), 其中药品收入 45.93 亿元,推广收入 4.07 亿元,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创新药先必新收入的快速 增长;2017 年至 2021 年 CAGR 为 6.6%。2021 年毛利达到 39.20 亿元(+8.6%),毛利 率 78.4%,较 2020 年毛利率 80.0%下降 1.6 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仿制药的毛利率快速下 降;2017 年至 2021 年 CAGR 为 4.5%。2021 年净利润 14.99 亿元(+126%),净利率 30.0%, 净利润增长的主要原因是:(1)先必新收入快速增长,(2)出售细胞治疗业务取得收益以 及持有投资组合的价值变动,(3)研发投入持续增加、新产品上市初期市场推广投入加大 等导致销售费用增加减缓了净利润的增长;2017 年至 2021 年 CAGR 为 43.9%。
创新产品接棒发力,创新产品收入占比显著提高。营业收入拆分来看,2021 年创新药收入 31.20 亿元,其中先必新收入 14.78 亿元,创新药收入占总收入比重 62.4%,相比于 2017 年占比仅 21.4%有显著的提升,毛利率基本保持稳定。 研发投入持续提升,销售费用率逐步下降。先声药业持续投入费用进行研发,重视相关项目 进展,2021 年公司研发总费用为 14.17 亿元,比上年增加 2.75 亿元,增幅 24.1%,主要用 于增加研发人员数量,持续引进新项目及持续推进在研项目;2017 年至 2021 年 CAGR 为 60.7%。销售费用率由 2017 年的 56%下降至 2021 年的 44%,值得注意的是,相比于 2020 年,销售费用有 4.67 亿元的增长,主要原因是新药上市后销售队伍人数大幅增长和产品推广 投入加大导致。
2. 三大板块各产品接力,创新转型加速
2.1. 肿瘤:差异化靶点及适应症布局,强化临床价值导向
先声药业在肿瘤领域致力于寻找差异化的靶点及适应症布局,为更多患者提供更高效的药物。 在肿瘤领域,先声药业已获批产品包括恩度(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注射液)和恩维达(恩沃 利单抗注射液),管线内重磅产品曲拉西利从中国 IND 到 NDA 递交仅用时 10 个月,上市申 请获得 NMPA 优先审评,有望于下半年在中国获批上市,体现了先声高效的临床执行能力。 先声肿瘤研发管线在肺癌、乳腺癌、消化道肿瘤、妇科肿瘤、脑胶质瘤等领域均有布局,涵 盖小分子靶向药物、双特异性抗体、单克隆抗体等多种创新药技术,力争从靶点机制、适应 症到开发策略实现多重差异化。
2.1.1. 曲拉西利(Trilaciclib):骨髓保护改善生存重磅产品,联合化疗 ADC 拓展多瘤种适 应症美国已上市,全球同类首款改善癌症患者化疗预后的创新药。曲拉西利为一种短效 CDK4/6 抑制剂,正开发作为一种骨髓保护剂,在癌症患者接受化疗前通过静脉输注给药,以保护患 者骨髓免受化疗的损害,其由 G1 发现并开发的全球同类首款旨在改善癌症患者化疗预后的 创新药,2020 年 6 月,G1 与勃林格殷格翰联合宣布,在美国和波多黎各就 trilaciclib 治疗小 细胞肺癌(SCLC)达成了共同推广协议。2021 年 8 月,先声药业于 G1 公司合作引进了曲拉 西利在大中华地区(中国大陆,香港,澳门,中国台湾)所有适应症的开发和商业化的权益。曲 拉西利已于 2021 年 2 月获得 FDA 批准上市用于预防 ES-SCLC 患者接受铂类联合依托泊苷或 拓扑替康化疗所致的骨髓抑制。
中国加速推进上市进程,22 年有望附条件批准上市。自 2020 年引进曲拉西利后,先声药 业在中国快速开展 III 期研究 TRACES 和海南真实世界研究。TRACES 研究用于接收 1-3L 化疗的 ES-SCLC III 期研究,2021 年 5 月首例患者入组,同年 11 月完成患者入组。第一部 分安全性导入和 PK 桥接部分显示与境外抑制 PK 及获益趋势;2022 年 2 月 23 日,由吉林 省肿瘤医院程颖教授牵头开展的 TRACES III 期研究宣布达到主要研究终点,结果显示在 中国 SCLC 患者中证实曲拉西利可以显著缩短化疗引起第一周期严重中性粒细胞减少持续 时间。同时在海南博鳌乐城真实世界研究,于 21 年 6 月开出国内首张处方,11 月完成全 部 30 例患者入组,预计 22 年内完成数据分析。曲拉西利 2021 年底已向中国 CDE 递交 NDA 并获得优先审评,预计 22 年实现附条件批准上市。
曲拉西利可减少骨髓抑制,为化疗“保驾护航”。细胞周期是一个复杂有序、受到严格调 控的过程,分 4 个阶段。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yclin-dependent kinases,CDK)与细胞周 期蛋白(cyclin)的结合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CDK 属于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 家族,家族成员有 CDK1~CDK8。其中,CDK4 和 CDK6 是发挥核心调控作用的关键因子。 造血干细胞和淋巴细胞的细胞周期进程同样依赖于 CDK4/6 的调控,当 CDK4/6 受到相关药物抑制时,这些细胞就会被阻滞在 G1 期。
如果造血干细胞和淋巴细胞的细胞周期在机 体接受细胞毒药物化疗时能被短暂阻滞,可以降低它们因化疗所受的损伤,从而保护患者 骨髓及免疫系统。曲拉西利正是基于此作用机制设计的 CDK4/6 抑制剂。通过将造血干细 胞和祖细胞短暂维持于细胞周期的 G1 期,曲拉西利可以有效保护骨髓干细胞免受化学治疗 引致的损伤,同时保护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并有可能在特定情况下延长患者的预期寿 命。
小细胞肺癌适应症已获临床认可,2022 版小细胞肺癌 CSCO 指南曲拉西利获得推荐用于一 线二线骨髓保护。在 2022 年 CSCO SCLC 诊疗指南的更新中,一线及二线治疗均新增了曲 拉西利或 G-CSF(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作为化疗前预防应用的推荐。NCCN 指南中也将其 作为一种预防选择,以减少化疗诱导的骨髓抑制的发生率。
加入全球三期临床,拓展 CRC 及 TNBC 适应症。曲拉西利开展 Preserve1 和 Preserve2 研 究,分别拓展结直肠癌及三阴乳腺癌适应症患者。Preserve1:mCRC(N=296)用于接受 FOLFOXIRI/贝伐一线治疗的 mCRCⅢ期研究,已于 2020 年 10 月 16 日实现全球首例患者入组,于 2021 年 9 月 24 日实现中国首例患者入组,预计于 2022 年 4 月完成全球入组。 Preserve2:TNBC(N=170)用于吉西他滨和卡铂治疗一线 mTNBC 的Ⅲ期研究,已于 2021 年 4 月 15 日实现全球首例患者入组,于 2022 年 1 月 7 日实现中国首例患者入组,预计于 2022 年 6 月完成全球入组。2021 年 7 月 TNBC 适应症获得 FDA 优先审评资格。
曲拉西利联合 ADC 有望改善生存,应用空间广阔。一项于 21 年 11 月开启的二期、多中心、 单臂实验旨在评估曲拉西利和 ADC 药物 Trodelvy (sacituzumab govitecan-hziy)连用治疗至少有 一处转移的三线三阴乳腺癌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主要结局指标为 PFS,次要结局指标包 括 OS、ORR 等。预期联合用药可改善患者生存结局和减少骨髓抑制副作用。曲拉西利有望 后续和 ADC 药物连用,进一步拓展使用场景。
2.1.2. 恩维达(恩沃利单抗):泛癌种适应症获批,皮下注射差异化竞争优势显著 全球首个皮下注射 PD-L1。恩维达(恩沃利单抗)是重组人源化抗 PD-L1 单域抗体 Fc 融合 蛋白注射液,是全球首个且唯一的皮下注射 PD-L1 抑制剂,也是中国首个泛瘤种适应症 (MSI-H/dMMR)免疫治疗药物。其独特的皮下注射给药方式区别于目前已上市的其他 PD-(L)1 产品,患者无需进行静脉滴注,具有给药时间短、安全性良好等差异化优势。
多个肿瘤适应症同步开展试验,获 FDA 授予的孤儿药资格。2021 年 11 月,恩维达在中国率 先获批上市,适用于不可切除或转移性微卫星高度不稳定(MSI-H)或错配修复基因缺陷型 (dMMR)的成人晚期实体瘤患者的治疗,包括既往经过氟尿嘧啶类、奥沙利铂和伊立替康治疗 后出现疾病进展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以及既往治疗后出现疾病进展且无满意替代治疗方案 的其他晚期实体瘤患者。目前在中国、美国和日本针对多个肿瘤适应症同步开展临床试验, 多个适应症已进入注册/Ⅲ期临床。恩维达已被美国 FDA 授予晚期胆道癌孤儿药资格、软组 织肉瘤孤儿药资格。
恩维达写入 2022 版 CSCO 三大指南。恩维达入选了 3 部 CSCO 新版指南加入更新推荐,包括: (1)《CSCO 胃癌诊疗指南 2022 版》(Ⅰ级推荐,2A 类证据)(2)《CSCO 结直肠癌诊疗指南 2022 版》(Ⅱ级推荐,2A 类证据)(3)《CSCO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临床应用指南 2022 版》(I 级推荐,2A 类证据)。CSCO 指南作为中国临床医生指导肿瘤临床诊断和治疗的金 标准,是国内最具有学术影响力的诊疗指南。恩维达此次被纳入 CSCO 三项指南,充分证明 了产品的临床价值得到中国学术界认可。
签署三方协议负责商业推广。公司于 2020 年 3 月 30 日与思路迪(北京)医药及江苏康宁杰 瑞就恩维达签订了一份三方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康宁杰瑞负责生产供应,思路迪医药负责 临床开发、注册和市场销售,先声药业负责中国大陆注册上市后的独家商业推广及对外许可 或转让下的优先受让权,先声药业将向思路迪医药收取推广服务费。恩维达于 2021 年 11 月 25 日获批上市,上市 30 天惠及 2000 例患者。
恩维达的价格策略和患者援助计划:恩维达 200mg/支定价为 5980 元,每周一次皮下给药, 每疗程使用 4 支,每疗程药费 23920 元。同时,恩维达患者援助计划即将上线。根据“4+4, 8+PD”救助方案,凡符合患者救助项目首轮救助和后续救助条件的患者,最长 24 个周期的恩沃利单抗治疗总费用低至 71760 元。 具备差异化优势,有望成就 25 亿大单品。恩维达为独特的皮下注射的剂型,避免了静脉注 射不良反应,对一些伴有合并症、老年的人群或肺功能较差的人群,具有独特的安全性优势。 未来药物联合应用,对于超高龄领域人群的使用等探索空间非常大。新冠疫情之下,皮下注 射给血液肿瘤患者带来新选择,未来有望应用于社区诊所或居家治疗,避免了院内感染情况 发生。恩维达的创新的分子设计使得其在有效性、安全性、便利性、依从性方面具有差异化 的优势,有望成为 25 亿的大单品。
2.1.3. 赛伐珠单抗(VEGF):为妇科肿瘤患者提供新治疗选择 赛伐珠单抗(BD0801)为注射用人源化抗 VEGF 单克隆抗体,由先声药业和 Apexigen 共同 开发及商业化。目前在开展赛伐珠单抗联合化疗对比安慰剂联合化疗在含铂化疗方案治疗失 败的复发性上皮卵巢癌、输卵管癌和原发性腹膜癌患者中的随机双盲 III 期研究(SCORES), 截至 2022 年 3 月 14 日已达成受试者入组 112 例,预计 2022 年 H2 中期分析,并有望实现全 部受试者招募。
赛伐珠单抗在多个瘤种模型中显示比贝伐珠单抗更强的抑瘤效果。赛伐珠单抗与贝伐珠单抗 与 VEGF-A 的结合表位不同;临床前在同剂量下,比贝伐单抗具有更强的抑瘤效果和相似的 毒性;在 I 期研究中展现了预期的抗肿瘤潜力,临床剂量约为贝伐的 1/7;潜在的生产成本 上的明显优势。(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2.1.4. 恩度:拓展恶性胸腹腔积液等新适应症研究,21 年取得多项研发进展 恩度(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是 1 类创新生物药,于 2005 年 9 月获批上市,联合长春瑞 滨/顺铂用于中国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治疗。恩度于 2017 年被纳入国家医保 目录,并由国家卫健委、中华医学会及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发布的诸多肿瘤学临床实践指南推 荐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一线治疗药物。
恩度在黑色素瘤、骨肉瘤和恶性胸腹积液等其他多种肿瘤或并发症中也展现出良好的临床效 果。先声药业在 2021 年开展恩度新适应症的 COREMAP 研究,联合顺铂对比安慰剂联合顺 铂腔内注射治疗恶性胸腹腔积液的随机、对照、双盲的多中心Ⅲ期注册临床研究,着力解决 恶性胸腹腔积液患者的迫切临床需求,截至 2022 年 3 月 14 日已达成受试者入组 83 例,预 计 2022 年 H2 中期分析,并有望实现全部受试者招募。
2017 年纳入医保导致降价增销,产品销售收入整体呈平稳增加态势。恩度自 2017 年 8 月进 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后,于 2019 年获成功续期(最新版本国家医保药品目录于 2020 年 1 月 1 日生效)。纳入医保导致恩度全球零售价格下降,平均售价由 2017 年每支人民币 673.2 元下降 20.2%至 2018 年的每支人民币 536.9 元。同时纳入医药药品目录使得市场对恩度的 需求产生正面影响,销量持续上升,由 2017 年约 1.0 百万支增加至 2019 年的约 2.1 百万支, 年复合增长率为 45.3%。
2.1.5. SIM0235(TNFR2):肿瘤免疫新靶点 SIM0235 是先声药业自研人源化抗 TNFR2 单克隆抗体,属于肿瘤免疫领域的一个新靶点。其 作用机制是可以特异性识别细胞表面的 TNFR2,通过阻断内源性 TNF 对 TNFR2 的激活作用, 影响 TNFR2 介导的免疫抑制功能及肿瘤细胞增殖。同时,通过 Fc 端介导的抗体依赖的细胞 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对表达 TNR2 的肿瘤细胞、调节性 T 细胞(Tregs)和骨髓来源 抑制细胞(MDSCs)等免疫抑制细胞发挥直接杀伤作用。
中美双报,进入临床 I 期。临床前研究显示,SIM0235 有非常高的结合特异性,可高效阻断 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与 TNFR2 结合诱导的 NF-κB 信号通路活化,有效抑制 Treg 细胞的 增殖和功能,调节免疫微环境。在体外 ADCC 以及 ADCP 评价中,SIM0235 显示了对 TNFR2 阳性细胞的杀伤作用。在体内药效模型中,SIM0235 在多种模型均有显著的抗肿瘤作用,且 与抗 PD-L1 抗体有显著的联用效果。2021 年 12 月中国 IND 获批,2022 年 1 月 FDA IND 获 批,并与 22 年 3 月 16 日在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完成首例患者入组,产品有望 25 年获批上市。
2.2. 中枢神经领域:以脑卒中为重点,逐步探索 AD 等重大疾病领域
中枢神经系统是人体神经系统最主体部分。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 CNS) 包括大脑、脊髓和视网膜,视网膜是视觉系统的感觉组织。中枢神经系统接受全身各处的传 入信息,经它整合加工后成为协调的运动性传出,或者储存在中枢神经系统内成为学习、记 忆的神经基础。人类的思维活动也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
中枢神经领域药物研发壁垒较高成功率低,临床需求大。中枢神经系统不具有再生能力、疾 病机制复杂、药物难以到达靶部位、动物模型可靠性低、临床研究困难、患者对安全性和依 从度要求高等,CNS 药物研发难度较大。根据 IQVIA 的数据,目前神经领域药物开发数量仅 次于肿瘤。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病率高,需求巨大。中国中枢神经系统药品的销售收入由 2015 年的人民币 1,440 亿元增至 2019 年的人民币 2,043 亿元,CAGR 为 9.1%,预期 2020 年至 2024 年将以 4.6%的 CAGR 进一步增长, 2024 年达到人民币 2,509 亿元。
中枢神经领域,先声药业强化脑卒中核心优势地位,全面进入神经退行性疾病领域。先声药 业在脑卒中领域,先声药业于 2004 年推出了必存(依达拉奉注射液),2020 年重磅新药先 必新(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用浓溶液,出血性卒中)获批上市,管线内产品包括先必新舌下 片(缺血性卒中)、SIM0307(AQP4,脑水肿),阿尔兹海默症大潜力候选药物 SIM0408 等。公司通过自主研发与合作研发双轮驱动,打造差异化的创新产品布局,先声药业在中枢 神经领域管线布局日益丰富。
2.2.1. 先必新(依达拉奉右莰醇):近五年脑卒中唯一新药,市场潜力超 50 亿 先必新(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用浓溶液)是先声药业历经十五年自主研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 权的国家一类创新药,通过抑制氧化应激损伤和炎症损伤双重机制,改善脑卒中患者神经功 能。先必新项目自 2007 年立项,2009 年发现药物并进入开发阶段,2011 年在澳大利亚和 中国同步开展临床实验,于 2020 年 7 月在中国获批上市,并在 2020 年 12 月被纳入医保。 先必新的上市是近五年来脑卒中领域唯一获批的新药。
脑卒中又称中风,是指由血管因素导致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的局部损伤。脑卒中可分为出血 性脑卒中(脑溢血、脑出血)和缺血性脑卒中(脑血栓、脑栓塞、脑梗死)。缺血性脑卒中 指由于脑的供血动脉(颈动脉和椎动脉)狭窄或闭塞、脑供血不足导致的脑组织坏死的总称。
主要原因包括:血栓(脑部形成阻塞血块),栓塞(栓塞从其他地方形成),系统性供血不 足(一般性系统性供血不足,如休克)和大脑静脉窦血栓。有四种类型的脑缺血:短暂性脑 缺血发作(TIA);可逆性神经功能障碍(RIND);进展性卒中(SIE);完全性卒中(CS)。 严重脑卒中可造成永久性神经损伤,急性期如果不及时诊断和治疗可造成严重的并发症,甚 至死亡。对其特异性的治疗包括溶栓、抗血小板治疗、早期抗凝和神经保护等,非特异性的 治疗包括降压治疗、血糖处理、脑水肿和颅内高压的管理等。
我国脑卒中发病率死亡率高且有年轻化趋势。2019年GBD数据显示,我国卒中发病率由2005 年 222/10 万下降至 2019 年 201/10 万,缺血性卒中发病率由 2005 年 117/10 万升高至 2019 年 145/10 万,出血性卒中发病率由 2005 年 93/10 万下降至 2019 年 45/10 万,至 2019 年我国 40 岁及以上人群现患和曾患卒中人数约为 1704 万。卒中在发病 1 年内,复发率为 5.48%。 我国卒中死亡率仍处于较高水平,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估算,2018 年我国约有 194 万人 死于卒中;卒中已成为我国农村居民第二位(占所有死亡病因构成比 24.16%)、城市居民 第三位(占所有死亡病因构成比 20.53%)死亡病因。发病也在趋于年轻化,45 岁以下人群 的发病率已经超过总发病率的 10%。
先必新双活性成分改善脑损伤。先必新以 4:1 的配比组合科学配伍了两种活性成分-依达拉 奉(抗氧化剂和自由基清除剂,清除羟自由基、一氧化氮自由基和 ONOO-离子)和右旋莰 醇(双环单萜类化合物,抑制脑缺血再灌注导致的炎性细胞因子 TNF-α、IL-1β的表达和致炎 蛋白 COX-2、iNOS 的表达),应用两种成分清除自由基、抗炎以及改善血脑屏障通透性等 多重作用机制,可显著降低和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引发脑神经损伤。
关键性 III 期 TASTE 研究结果显示优于依达拉奉单药。TASTE 研究在全国 48 家临床中心参 加试验,纳入受试者 1269 例,评价先必新和依达拉奉单药对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患者 90 天功能结局的影响。结果显示,主要疗效终点显示治疗第 90 天 mRS 评 分≤1 分的患者比例先必新组显著性高于依达拉奉组(67.18% vs 58.97%,OR:1.42, 95%CI:1.12~1.81, P=0.0004)。临床安全表现相似,并将治疗窗大幅由 24h 延长至 48h。 此外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王拥军教授为主要研究者的评价先必新联合再灌注 治疗 AIS 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TASTE II)预计纳入患者 1362 例,已于 2022 年 3 月在首 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实现了首例患者用药,为期 1 年。
拓展出血性脑卒中适应症处于 II 期临床阶段。出血性卒中(hemorrhagic)目前没有有效治 疗手段,相比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较低,但致死率和致残率较高。出血性脑卒中可分为 脑内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ICH)和蛛网膜下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动物实验表明,先必新可显著改善脑出血预后:在胶原酶诱导 ICH 造模后 2hrs 给 与先必新,可显著缓解出血性卒中导致的脑水肿;显著改善脑出血后血脑屏障通透性;显著 降低 mNSS,改善运动感觉功能障碍。评价不同剂量先必新治疗脑出血的疗效和安全性的 II 期探索性实验预计于 2022 年 6 月开启。
上市后快速商业化推广,峰值销售额有望超过 50 亿。先必新自 2020 年 7 月上市后,收入增 长迅速,2020 年 7 月至 12 月录得收入约 4 亿人民币,2021 年全年录得收入近 15 亿。2021 年进入国家医保后,迅速放量,第一年实现产品进入 2400 家医院,有望实现超过 50 亿销售 额。先必新可借助必存(依达拉奉)积累的销售渠道,并弥补其集采带来的业绩缺口,成为 公司的重磅品种。
2.2.2. 先必新舌下片:口服补充剂型,与注射剂形成“序贯治疗”组合 舌下片与注射剂序贯疗法,提高依从性。先必新舌下片是依达拉奉和右莰醇两种活性成分组 成的固体制剂,并通过舌下给药发挥抗炎、抗自由基及保护血脑屏障等药效,从而减轻 AIS 引发的脑细胞损伤。先必新舌下片有望与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用浓溶液组成序贯疗法,利于 患者获得及时和完整疗程。
预计 22H1 完成中期分析,优良安全性及舌下剂型适用于长期服药及适应症拓展。先必新舌 下片自 2021 年 6 月实现首例患者用药,截至 22 年 5 月已达成全部超过 900 例受试者入组, 预计 22H1 完成中期分析及数据库锁库。此外,舌下片不受医疗场所条件和患者依从性限制, 也更适于拓展 AD 及 PD 等其他慢性神经系统疾病适应症,舌下片剂型有望提供先必新后续 增长动力。
2.2.3. SIM0307(AQP4):诺奖成果首创新药,全球唯一进入临床的 AQP4 抑制剂 SIM0307 为一款小分子水通道蛋白 4(AQP4)抑制剂,是基于 2003 年诺贝尔化学奖的科学 成果(水通道生理学)开发出的 First-in-class 药物,通过静脉方式给药拟用于治疗急性重症 缺血性卒中并发脑水肿。脑水肿是指因脑含水量的渐进性增高所导致的病理性脑组织肿胀, 常常是由于广泛性脑创伤,如脑缺血、外伤、肿瘤或炎症等,而导致的严重的并发症。其中, 出血性卒中后脑水肿的发生率约为 10%~20%,缺血性卒中约为 5%~10%。国内每年因新发 卒中引起的脑水肿的患者数量达 30~40 万人。 SIM0307 具有差异化优势。
SIM0307(AER271)最初由 Aeromics,Inc.研制,临床前研究显 示,SIM0307 可以显著改善小鼠 MCAO 模型中的脑水肿,治疗后减轻了 2.61 倍。并于 2009年 8 月在美国完成 I 期临床实验,显示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2019 年 11 月,先声药业与 Aeromics 达成合作,获得其在大中华区(包括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及中国台湾地区)共同研发 和商业化该药物的权益。
中国 I 期临床开展顺利。2021 年 SIM0307 获批 IND,适应症为急性重症缺血性卒中并发脑 水肿。中国 I 期临床研究采用单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 天坛医院王拥军院长担任主要研究者,临床试验中心李姝雅主任为执行研究者,计划入组 56 例受试者,旨在评价中国健康成人受试者中单次/多次给药后的耐受性、安全性及药代动力学 特征。中心自 2021 年 12 月 2 日正式启动后,已于 12 月 8 日完成首个剂量组中 4 例受试者 首次用药。
2.2.4. 自主研发与合作研发双轮驱动,打造差异化的创新产品布局 (1)SIM0408(QPCT) SIM0408 靶向神经毒性 Aβ聚体形成的关键催化酶,拓展 AD 适应症。SIM0408 是一种谷氨 酰胺酰基环化酶(QPCT)口服小分子抑制剂,正于欧洲开展 IIb 期临床研究。通过抑制 QPCT 从而防止毒性 N3pE 淀粉蛋白的形成,SIM0408 可在疾病早期发挥作用,进而可能预防神经 元的损伤。2021 年 6 月 29 日,先声药业与 Vivoryon 建立战略区域许可合作伙伴关系,以 在大中华区进行 SIM0408 等药物的开发及商业化。2021 年 12 月 20 日,FDA 已授予该候选 药物“快速通道(Fast Track)”资格认定。
(2)SIM0419(PSD-95) PSD95 靶点已经临床验证,有望接替新必新成就另一重磅单品。SIM0419(AVLX-144)为 先声药业与 Avilex 公司合作引入的抑制 PSD-95 的一款神经保护剂。SIM0419 布局的适应症 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和急性缺血性卒中,为 Avilex 公司管线头部产品,目前海外已经完成临床 1 期研究,即将在中国提交 IND 申报。
同靶点产品 III 期临床亚组已证实疗效,ALX-144 临床前及临床 I 期表现更优。PSD95 为突 触后蛋白网络的核心支架蛋白,其 PDZ-1 和 PDZ-2 结构分别可与 NMDAR、神经元氧化氮 合成酶(nNOS)相互结合,参与介导 NMDARs 和 nNOS 产生 NO 的脑神经兴奋毒性过程, PSD95 介导的通路机制明确。目前有两款 PSD95 的产品进入临床阶段,分别为 NoNO 公司 的 Nerinetide 和 Avilex 公司的 AVLX-144。
在一项三期多中心双盲随机对照实验中 (ESCAPE-NA1),研究在全球 8 个国家/地区的 48 个中心纳入了 1105 名大血管闭塞导致的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亚组分析中发现在未接受阿替普酶治疗的患者中(阿替普酶激活纤溶 酶,可裂解 Nerinetide 并降低其血浆水平,从而降低其疗效),Nerinetide 组患者的临床预 后有了明显改善(RR 1.18,95%CI 1.01-1.38),针对没有使用过阿替普酶治疗患者的研究 ESCAPE-NEXT 正在进行中,PSD95 靶点有望被进一步证实。ALX-144 相比于 Nerinetide 更奈纤溶酶降解、更稳定;临床前研究显示出更高的亲和性,产品有望获得更大的治疗窗口、 更好的疗效和安全性;I 期验证了高于 Nerinetide 的治疗窗和在阿替普酶存在下的稳定性。
2.3. 自身免疫性疾病:逐步形成自身优势的产品组合
当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人体自身的组织和器官时,就会发生自身免疫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 病约有 100 种,这些疾病可能影响人体几乎所有的部位,包括大脑、心脏、神经、血管、眼 睛、肺、肾脏、腺体、消化道、关节、肌肉及皮肤。根据靶抗原,自身免疫性疾病可以分为 多器官受累的系统性疾病和以单个器官受累为主的器官特异性疾病。常见的有类风湿性关节 炎、强直性脊柱炎、幼年特发性关节炎、非放射学中轴型脊柱关节炎、银屑病、银屑病关节 炎、克罗恩氏病、溃疡性结肠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狼疮性肾炎、多发性硬化、支气管哮喘 等。
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患病人数均呈上升趋势,患病后通常需长期服药。全球约有 7.6%-9.4% 的人群患有各种类型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一般患病后难以治愈,多数患者需要长期甚至终身 服药。自免类疾病治疗主要有两大目标,分别为症状缓解和功能维持、延缓组织损害进程。 治疗药物主要分为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甾体抗炎药(SAIDs)和改善病情抗风湿药 (DMARDs)三类,近年以细胞因子、受体和信号分子为治疗靶点的靶向生物制剂也发展迅猛。(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我国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药物市场规模将呈快速增长趋势。根据药智咨询数据,类风湿性关 节炎、银屑病、克罗恩病治疗领域单一市场均已超过 100 亿美元,各类自身免疫性疾病仍存 在大量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全球自免药物市场来看,2019 年规模为 1169 亿美元,预计到 2030 年将达到 1638 亿美元。我国自免药物市场来看,2015 年规模为 14.2 亿美元,2018 年增至 19.4 亿美元,预计在 2025 年市场规模将达到 81.9 亿美元。
先声在自身免疫疾病领域布局较早,发扬现有品牌同时加强领域优势。先声药业在自身免疫 疾病领域,已上市的产品包括艾得辛(艾拉莫德片),恩瑞舒(阿巴西普注射液),艾捷维 (枸橼酸托法替布片),英太青(双氯芬酸钠胶囊/凝胶)等。在研产品包括艾得辛(艾拉莫 得片)、治疗痛风 SIM0259、银屑病药物 SIM0335、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候选药物 SIM0278 等。产品布局日趋完善,已逐步成为自身免疫疾病领域的创新标杆,切实为自身免疫疾病患 者带来更多精准、安全有效的药物。
2.3.1. 艾得辛(艾拉莫德):自主研发治疗药物,积极拓展干燥综合征新适应症 艾得辛治疗 RA 疗效被众多指南认可。艾得辛(艾拉莫德)为先声药业自主研发的全球首个 治疗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RA)的小分子药物。艾得辛于 2011 年在中国上市,2017 年纳 入国家医保目录,并被包括国家卫健委、中华医学会、亚太风湿病学联盟协会及日本厚生劳 动省发布的相关指南推荐作为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的主要药物。
艾拉莫德是一种新型缓解病情用抗风湿药物 (DMARD),可缓解慢性关节炎和自身免疫性疾 病的关节损伤和免疫异常,抑制炎性细胞因子和免疫球蛋白的产生。RA 是一种复杂且难以 治愈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具有复杂的发病机制并可引起多器官的病理变化。艾拉莫德主要作 用机制为:通过选择性抑制环氧合酶-2(COX-2)减少炎症组织中前列腺素的产生;抑制炎症 组织释放缓激肽;抑制单核细胞释放 IL-1 和 IL-6;抑制抗原特异性 T 细胞增殖;降低 RA 患 者 B 细胞产生的 IgG 和 IgM 水平;刺激成骨细胞分化和骨的构建;抑制滑膜细胞共刺激因子 表达和细胞因子的产生等。
真实世界研究进一步证实艾拉莫德治疗 RA 的疗效和安全性。共计纳入 1759 名活动性类风 湿关节炎患者的艾拉莫德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全国多中心前瞻性真实世界研究结果显示,71.9%接受艾拉莫德治疗的患者达到主要疗效终点——24 周时的 ACR20,而达到次要终点 24 周时的 ACR50 和 ACR70 疗效反应的患者分别为 47.4%和 24.0%。安全性方面,≥3 级 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为 3.4%,0.7%的严重不良反应与艾拉莫德相关。与既往研究相比,这项 大样本研究中未见新的不良反应出现,这是该项真实世界研究的主要结论之一。疗效相关因 素分析提示,男性患者、短病程者治疗反应更好。
艾拉莫德拓展干燥综合征新领域。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是一种免疫系统疾病,该疾病 主要特征为外分泌腺受累,常见临床表现为口干、眼干、疲劳和关节痛等症状,这三种症状 见于 80%以上患者,极大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尚不确定干燥综合征的具体发病机制, 但和遗传和环境因素(如暴露病毒或细菌)相关。其常见的风险因素包括:40 岁以上年龄、 女性、类风湿性关节炎或红斑狼疮等其他自免疾病。最常见的并发症包括蛀牙、口腔酵母菌 感染、光敏感及角膜受损等视力问题。pSS 以中年女性患者为多,总患病率约为 61/10 万, 我国人群总患病率约 0.29%-0.77%,预计总人数大约 400-1000 万。
pSS 的治疗存在巨大的临床未满足的需求。相比于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pSS 的治疗尚未取 得显著进展,目前没有基于高质量等级证据的治疗指南,也缺少治疗 pSS 的经典评价标准。 目前,全球尚没有药物获得 pSS 的适应症,临床上主要还是采用涎液和泪液的替代治疗以改 善口干和眼干症状,使用非甾体抗炎镇痛药减轻肌肉、关节痛等,这些对症治疗可以一定程 度上缓解患者症状,但不能真正缓解疾病进程,且对于其他重要脏器受累的患者疗效不佳。
已被纳入《中国原发性干燥综合征诊疗规范》。机制研究表明其能够通过调节蛋白激酶 C/ 早期生长反应因子 1(PKC/EGR1)途径抑制 B 细胞产生免疫球蛋白,同时还可抑制 IL-17 和 NF-κB 信号通路,提示艾拉莫德具有治疗 pSS 的机制基础,2020 年 4 月已被纳入《中国原 发性干燥综合征诊疗规范》。 二期临床已完全部受试者入组,有望带来新成长期。艾拉莫德治疗活动性原发性干燥综合征 的临床试验(登记号:CTR20202385 )为评价艾拉莫德片治疗干燥综合征的有效性、安全 性和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的随机、双盲 II 期临床实验,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研究所所 长,中国免疫学会临床免疫分会主任委员栗占国担任 PI,于 21 年 4 月达成首例受试者入组, 并于 22 年 1 月完成全部 144 例受试者入组,目前正在随访,预计 22 年将完成 II 期实验,并启动 III 期临床研究。
2.3.2. 恩瑞舒(阿巴西普):全球超 30 亿美元大品种,更优安全性,显著降低严重感染率 阿巴西普为 CTLA-4 激动剂,临床上用于风湿病疾病患者和血液肿瘤移植后的糖皮质激素抵 抗型慢性 GVHD,阿巴西普通过阻碍 CTLA-4 部分与抗原递呈细胞(APC)表面的 CD80 或 CD86 的结合,抑制 CD80/86 介导的共刺激信号从 APCs 至 T 细胞的转导,进一步抑制 T 细胞 活化。 全球销售额逐年提升,2021 年销售额达 33.06 亿美元。阿巴西普最早由美国 BMS 公司研发, 于 2005 年由 FDA 批准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先声药业与 BMS 合作于中国开发阿巴西 普,并于 2020 年 8 月获批上市。阿巴西普自全球获批依赖,销售额稳步提升,2021 年超过 33 亿美元。
阿巴西普体现显著疗效、良好安全性及更好依从性。阿巴西普疗效显著,能有效改善类风湿 关节炎患者症状,降低疾病活动度,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基于 CTLA4-Fc 的作用机制,不排 除阿巴西普未来有在其他自身免疫疾病延展的可能。阿巴西普安全性良好,美国医保数据库 的数据表明,与目前常用的 TNF-α抑制剂相比,使用阿巴西普注射液的患者住院感染风险降 低了 22.6%。阿巴西普依从性良好,皮下注射预充针剂型更加便于患者使用及持续治疗。
真实世界研究显示阿巴西普高留存率。一项回顾性的真实世界研究,使用韩国国家健康保险 索赔数据库,共纳入 2684 例 RA 患者,随访 12 个月。期间,患者所使用的生物制剂包括阿 达木单抗、依那西普、戈利木单抗、英夫利西单抗(以上均为 TNF-α抑制剂)以及托珠单抗 和阿巴西普。结果显示,相比于 TNF-α抑制剂,非 TNF-α靶向的生物制剂表现出更高的留存 率,尤其是起始使用阿巴西普的患者,留存率高达 69.3%,表明阿巴西普具有作为一线生物 制剂长期治疗使用的潜力。此外英国多中心、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法国多中心、观察性研究,比利时 5 年观察性研究等均显示阿巴西普的高留存率。
及早使用有助于药物疗效及留存率的提高。ACTION 是一项国际性观察研究,共纳入 2350 例中重度 RA 患者,研究目的是探究患者使用阿巴西普治疗 2 年后的留存率。在亚组分析中, 既往未使用过生物制剂的患者阿巴西普的留存率显著高于既往使用其他生物制剂治疗失败 的患者(54.5% vs 45.2%,P<0.001)。而且,其留存率随既往所使用生物制剂的数量增加 而降低。而从疗效角度来看,阿巴西普使用的时机越早,达到中度或良好 EULAR 反应的患 者比例则更高,表明其治疗反应越好。
2.3.3. 积极布局临床需求巨大疾病如银屑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痛风伴高尿酸血症等 (1)SIM0295/SIM1909-13(URAT1 抑制剂) SIM0295/SIM1909-13(URAT1 抑制剂),适应症市场规模大有巨大潜力。SIM0295 用于 治疗痛风伴高尿酸血症,引进自 JW Pharmaceutical,先声拥有中国大陆开发、商业化权益。 痛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炎性关节疾病之一,是由尿酸单钠盐在关节或其周围组织沉积所导致, 它的特征是在病变部位反复发作的炎症性红肿和疼痛。高尿酸血症是痛风形成的前提,是血液 中尿酸单钠盐的浓度高于其在生理温度和生理 pH 下最大溶解度(6.8 mg/dL,404 μml/L)的一 种疾病。根据《中国高尿酸血症与痛风诊疗指南(2019)》,中国高尿酸血症的发病率为 13.3%,达 1.9 亿患者,中国现有痛风患者达 3200 万人。
SIM0295 在中国的 I 期临床阶段。目前合作方 JW 公司已完成 IIb 期临床,临床结果显示连 续服药 12 周后,6mg、9mg 剂量组血清尿酸达标(<6mg/dL)的受试者比例分别为 61.54%, 75%,与当前痛风标准治疗将尿酸疗效最佳者非布司他 80mg(63.16%)相当。
(2)SIM0335 软膏(IL-17A) SIM0335 软膏为先声药业自主研发的银屑病新药。其为一种外用乳膏,其主要活性化学成分 为赛克乳香酸(CKBA),是以乳香的活性小分子乙酰基-11-酮-β-乳香酸(AKBA)作为先导 化合物,进行结构修饰和优化,并通过化学合成方法获得的全新化学实体。CKBA 能够通过 调控脂肪酸从头合成而调控辅助性 T 细胞 17(Th17)的分化,进而抑制银屑病皮损组织中 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7A(IL-17A)的分泌和表达。
银屑病存在巨大未满足临床需求。银屑病俗称"牛皮癣",是一种顽固难治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且目前全球尚无根治的办法。中国约有 678.9 万银屑病患者,患者常承受疾病及心理双重压 力。疾病复发率高,一年内复发率达 72%。目前尚无治愈方法,需要终生治疗。 已完成 IIa 期首例患者入组。I 期临床试验中,SIM0335 显示出良好的安全耐受性。多中心、 随机双盲的 II 期临床试验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张建中教授牵头开展,旨在评价 SIM0335 在 轻到中度斑块状银屑病患者中的安全性、药效及药代动力学特征。2022 年 5 月 27 日,先声 药业宣布 SIM0335(赛克乳香酸软膏)用于治疗轻到中度斑块状银屑病的 IIa 期临床试验在 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完成首例患者入组和给药。
(3)SIM0278(IL2 mutein)和 SIM0280(JAK3/BTK) SIM0278 目前主要针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多种适应症进行开发,目前处于临床前阶段。 SIM0280 为 JAK3/BTK 双靶点抑制剂,主要针对多发性硬化症及斑秃等,目前处于临床前阶 段。
2.4. 新冠小分子药物 SIM0417 全力推进临床进度
合作引入 SIM0417,3CL 为新冠药热门靶点。SIM0417 为一款先声药业与中国科学院上海 药物研究所、武汉病毒研究所合作的抗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候选药物。与辉瑞 Paxlovid 均为 3CL 蛋白酶抑制剂。3CL 蛋白酶结构高度保守,不会随着变异而变化,因而已 成为当前全球范围内新冠药物开发的热门靶点。
SIM0417 临床前显示广谱抗病毒,临床进展迅速。SIM0417 在临床前研究中显示出广谱抗 病毒活性,良好的体内药代动力学特性和安全性。I 期临床在 2022 年 3 月 28 日获批开展, 4 月 7 日在山东千佛山医院首例患者入组,并于 6 月 1 日提前完成最后例受试者给药及院内 观察,后将快速启动二三期研究。根据 Clinical Trial 网站信息显示,一项随机、双盲、安慰 剂对照 II/III 期临床实验预计纳入 670 名受试者,用于评估 SIM0417 联合利托那韦治疗轻度/ 普通COVID-19成人受试者的疗效和安全性,临床研究主要终点为病毒载量和持续缓解时间。
国内首开预防适应症,临床已获批。针对预防的适应症,2022 年 5 月 16 日,先声药业宣布 SIM0417 药物获 IND 批准,拟用于曾暴露于新冠检测阳性感染者的密接人群的暴露后预防 治疗,为国内首个获批该适应症 IND 的小分子药物。 预防市场巨大潜力,小分子药物利于储存给药。在疫情反复出现或爆发的情况下,新冠密接 预防治疗的庞大未满足需求同样是共同难题。相比于重症治疗,高暴露风险人群预防以及密 接患者的防治存在庞大市场。小分子药物凭借其便于储存运输和给药等优势,在应对大范围 疫情爆发时具备先天优势。彰显先声药业差异化创新的显著特点。(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3. 定位差异化创新,开启创新 2.0 转型
3.1.1. 优秀商业化队伍推动营收增长,高效执行力体现转型决心 加速推进转型升级,创新产品的收入占比不断提高。2021 年创新药收入已成为集团主要收 入来源,约人民币 31.20 亿元,较 2020 年同期创新药收入人民币 20.29 亿元增长约 53.8%, 营收占比达 62.4%创新高。后续先声药业创新产品收入占比持续提升,到 2025 年有望超过 80%。
商业化水平优异,保障后续产品迅速放量。先声药业拥有领先的商业化能力,拥有商业化销 售人员约 4000 名,覆盖全国超过 2700 家三级医院、17000 家医疗机构及 200 家大型连锁 药店。创新药先必新(依达拉奉+右莰醇)于 2020 年 7 月获批上市,同年 12 月纳入 21 年 医保目录(21 年 3 月执行),2021 年实现收入人民币 15.43 亿元,同比增长 119.3%。后 续公司也将充分利用自的商业化能力,进一步加大创新药收入占比,提升创新能力和综合竞 争力,稳步务实地推进国际化。在优秀商业化团队的加持下,先必新、先必新舌下片、恩维 达等已上市产品收入将保持快速增长,管线内曲拉西利、塞伐珠单抗、恩度新适应症等获批 后也将迅速放量,2025 年收入有望超过百亿。
高效执行力不断验证。先声药业已证明自身优秀的执行力:先必新上市首年获得商业化成功, 从批件到发货用时 13 天,从发货至全国覆盖用时 80 天,从获批到纳入医保仅用 15 个月; 曲拉西利产品从从 IND 到 NDA 受理用时仅 10 个月,上市申请获得 NMPA 优先审评,有望 于下半年在中国获批上市,体现了先声高效的临床执行能力;抗新冠病毒小分子 SIM0417 是国内第一款获批临床的 3CL 靶点新冠口服药,从签约到 IND 获批仅用时 4 个月,并于 2022 年 4 月初实现首例受试者用药,2022 年 6 月 1 日提前完成 I 期临床,迅速开展后续二三期临 床。
3.1.2. 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注重差异化创新管线布局 高度重视研发投入,建立三位一体研发中心。先声药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2019 年至 2021 年研发费用率逐年上升,2021 年研发投入达到 14.17 亿元,研发投入较 2020 年同期增幅达 到 24.1%。凭借多年的持续研发投入,公司建立了三个全方位一体化的药物研发中心——上 海创新中心、南京研发中心、波士顿创新中心,并获国家科学技术部批准,建设转化医学与 创新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
差异化创新,重点聚焦肿瘤、神经系统及自身免疫三大领域,临床研究加速推进。以“差异 化、更有效”为指引,先声药业正在实施向创新 2.0 转型的策略,通过“自研+合作开发” 双轮驱动,重点聚焦肿瘤、神经系统及自身免疫三大领域,同时积极前瞻性布局未来有重大 临床需求的疾病领域,公司寻求 FIC、BIC 型创新机会的同时,也积极拓展已上市创新药的 新适应症,强调项目与产品间协同组合,不断提升研发管线的整体价值。截至 2021 年底, 先声药业拥有创新药研发管线项目近 60 项,处于临床阶段的创新药管线 20 项,其 III 期临 床试验 7 项、II 期临床试验 5 项、I 期临床试验 8 项。预计 2022 年先声药业有望新增近 10 项含中美双报的 IND,其中半数以上为自主研发。
3.1.3. 自主合作双轮驱动,X 计划创新无限可能 BD 逐渐兑现,自主及合作研发双轮驱动创新转型。先声药业 BD 团队覆盖中国、美国、加 拿大、英国、德国、日本、韩国等,管理超过 35 家全球合作伙伴联盟,致力于让先声成为 全球“首选合作伙伴”。2021 年至今,先声 BD 已达成超过 8 项以引进创新产品为导向的国 际合作,战略性参股多个海外生命科学投资基金,链接全球最活跃的创新引擎地区。合作项 目包括 CDK4/6 抑制剂曲拉西利、诺奖级脑水肿药物 SIM0307、AD 药物 SIM0408 等均实现 了在引进后的快速落地和临床推进。2022 年新近签约引进 JAK1 高度选择性抑制剂,有潜力 成为自免领域的里程碑级大品种。同时,先声也正探索项目海外授权,有望于年内实现一项 自研产品的创新出海。
人才队伍日益壮大,X 计划带来未来的创新动力。中国创新药研发不断吸引人才,先声药业 非常重视人才引入策略公司 2021 年硕博占比已提升至 62.4%,并拥有 10%的海外背景人才。 2022 年至今引入了研发高管高级副总裁 Danny Chen 博士和集团肿瘤领域首席医学官 (CMO)Bijoyesh Mookerjee 博士,其在临床研发转化方面都具有丰富的经验,此外还新加 入了集团高级副总裁朱彤先生和首席投资官周高波先生,分别负责市场和投资类业务,新加 入的高管团队为先声国际化进程带来巨大助力。同时先声将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启动的 X 计 划,针对十大生命科学重要领域,正面向全球各大著名高校与研究院所持续招募优秀人才和 研发项目。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未来智库 - 官方网站